初春,台南之旅(六)---旗山、美濃、不老(路過高雄) @ 熊 愛PAPA照

旗山美濃標題.jpg

離開308高地後接著往旗山美濃今天的目的地是寶來溫泉。小時候老爸在青果株式會社工作,我們有住過旗山、美濃、九曲堂,映象裡都是跟著香蕉收成搬家,老媽說那時一部計程車就可以搬家了;一家5口(小妹還沒出生)一部野狼125,就是我們家的交通工具,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懷念。不過那些地名對我來說都只是名詞,六歲以前的記憶早已經片片斷斷了,不過隱約還記得旗山火車站前的〝亭仔腳〞,還有九曲堂家後山壁上的蝸牛,這次的旅行可以說是來尋找兒時記憶的。

相較之下旗山武德殿比台南武德殿樸實

IMG_5744.jpg

旗山武德殿

武德殿位於鼓山山腳下,創建於昭和九年(西元一九三四年),為日治時代為發揚武術道德所建。建築物為仿唐式宮殿建築,樑柱為鋼筋混凝土,屋架為木造結構,屋頂為歇山頂,屋脊平直,屋頂鋪以日式黑瓦。入口玄關屋頂之山間朝前,為唐博風式造型。殿內鋪有木板與榻榻米,木板部份以供練習劍道,榻榻米部份以供練習柔道。整棟建築顯得清雅肅穆,所有木造部分皆以台灣檜木為材料,更為珍貴。

八十年代,全台灣只留存三座武德殿,其中又以旗山武德殿造型最優美,保存最完整。詎料八十三年一場無名火竟將武德殿焚毀,經修建後,因透明屋頂風貌與昔日風格不同又有聚熱效果,復經市府補助修建,於103年底重新修復完工。內文引述高雄市旗山區公所    http://cishan88.kcg.gov.tw/

 

武德殿後側

IMG_5736.jpg

 

來旗山怎能沒看到香蕉呢^^

IMG_5752.jpg

 

旗山舊名「蕃薯寮」,傳說係因有一老嫗於路旁結茅寮,售賣蕃薯糊,並為往來行旅歇憩之處,日久聚為村落,遂以之為名。根據史籍記載有關本鎮的開發,最早記載是在清康熙年間。光緒十四年行政上改稱太平街。日治明治二十九年設置撫墾署,屬鳳山管轄。明治三十四年廢縣置廳,成為蕃薯寮廳,明治四十二年進一步改稱阿猴廳蕃薯寮支廳。大正九年行政當局鑿於舊名不雅,乃擇境內最高之山『旗尾山』命名,改稱旗山街,屬高雄州。西元一九四五年二戰後,旗山仍屬高雄縣,三十五年四月改為旗山鎮,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高雄縣與高雄市合併改制直轄市,改制後名稱為「高雄市旗山區公所」。內文引述高雄市旗山區公所    http://cishan88.kcg.gov.tw/

IMG_5757.jpg

 

老街位於中山路,大多建築於日治時期。旗山地區的吳氏富紳為配合當時的「市街改正」計劃,率先起造,爾後大家也就陸續跟進了。

IMG_5759.jpg

 

IMG_5761.jpg

 

IMG_5764.jpg

 

旗山仿巴洛克式街屋,均為二層建築。

IMG_5766.jpg

 

IMG_5771.jpg

 

IMG_5772.jpg

 

IMG_5776.jpg

 

IMG_5777.jpg

 

IMG_5779.jpg

 

IMG_5781.jpg

 

 

旗山天后宮

天后宮是旗山的「媽祖廟」,相傳建於清嘉慶年間,為旗山人信仰活動的中心。左外牆鑲有嘉慶二十二年重立的乾隆四十四年「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」,廟內左右牆亦分別鑲有道光四年重立的「嘉慶二十一年興建天后宮碑記」及道光二十四年立的「重修天后宮碑記」,皆為旗山最珍貴的史料。內文引述  高雄市旗山區公所

IMG_5788.jpg

 

IMG_5789.jpg

 

IMG_5790.jpg

 

IMG_5791.jpg

 

IMG_5798.jpg

 

IMG_5801.jpg

 

IMG_5802.jpg

 

天氣熱 這家杏仁露的生意特別好

IMG_5803.jpg

 

〝楊桃杏仁露〞味道很特別,好不好吃就見人見智了

IMG_5805.jpg

 

旗山老街騎樓獨有的建築風貌,是由砂岩組成的石拱圈所構成,建築於日治時期明治卅十六年(西元一九O三),迄今已有百年風華了。

IMG_5812.jpg

 

圓拱型的亭仔腳,有磚造與石造兩種。磚拱圈亭仔腳,在台灣各地都有,但石拱圈亭仔腳,卻是旗山街屋的特色。

建物採用旗尾山下的巨大石塊,每一圓拱由三十三塊砂岩堆成。內外側各以一塊為礎,內側以五塊為墩,外側則以三大四小交叉疊五層為墩,以承圓拱,外側墩上另疊四塊為柱,以承桁椽;圓拱部分則由十五塊砂岩所堆砌,左右各七塊,中央最後一塊利用倒梯形拱心石銜接。每一石拱皆成馬蹄形,兩側柱墩則由矩形石塊疊成(第五層為梯形),與建築物作完美的組合。石塊都保持原來的自然色,糊以石灰黑糖桐油做成的黏劑。轉角處最為別緻,藉由迴廊內部牆墩,分出三道圓拱,呈放射狀散開,弧度最是優美。內文引述高雄市旗山區公所 

 

對這排房子有兒時記億

IMG_5816.jpg

 

旗山火車站

為旗山糖廠舊火車站,位於大德里復新街與中山路交接口附近,曾經風風光光地迎送糖廠的貨車與客車,直到民國七十一年夏天載運終止,並於民國85年火車站報廢停用。

火車站的建築風格,融合了和式、維多利亞式及哥德式德風格,為木造及磚造建築。屋頂左側有一座高出屋脊的八角圓錐尖塔,是以前的候車室;右側的三角形牆面,飾以垂直及水平線條;屋頂石綿瓦則採對角線及鱗片式組合;屋簷下的牆身則以木板構成的承雨牆。整棟建築呈現出一種輕鬆活潑的節奏感,尤其是主體的木造結構,本身即呈現出一種自然典雅的質樸之美,再加上窗戶框條的變化,帶給視覺上更多愉快的享受。

民國91年火車站疑遭人緃火,幸未釀成大禍,但多年來的存廢爭議再起,民國94年原高雄縣政府將火車站登錄為歷史建築,97年7月修復工程終於啟動,並於98年3月浴火重生。內文引述高雄市旗山區公所

IMG_5820.jpg

 

IMG_5823.jpg

 

車站前的空地就是鐵道區,雨棚就是候車區

IMG_5827.jpg

 

IMG_5832.jpg

 

火車站旁賣的當歸鴨麵線,還不錯吃~

IMG_5837.jpg

 

IMG_5838.jpg

 

網路上有名的臭豆腐,味道普普......我個人不愛

IMG_5840.jpg

 

IMG_5841.jpg

 

到旗山必吃的冰品

IMG_5850.jpg

 

IMG_5842.jpg

 

當天點了一客香蕉聖代

IMG_5844.jpg

 

IMG_5847.jpg

 

IMG_5848.jpg

 

 

旗山聖若瑟教堂

位於旗山區太平里德義街,約為旗南路往高雄市區方向德義街的入口處。教堂的主體約建於一九五O年,為一哥德式建築,正面左右為衛塔,塔頂上做雉堞。衛塔之 間為大門,大門上方為山牆,下開圓拱窗,彩繪玻璃,透露著一股神秘的氣息。山牆上方裝飾華麗,有以西班牙文雕刻的「神愛世人」字樣。再上亦為山頂,下開一 玫瑰窗,窗框成輻射狀。走進教堂,右邊為辦公室,左邊為教室,兩邊各有樓梯上至二樓教堂,色調莊嚴肅穆。內文引述高雄市旗山區公所

IMG_5851.jpg

 

IMG_5853.jpg

 

IMG_5856.jpg

 

可惜當日大門深鎖無法入內參觀

IMG_5859.jpg

 

IMG_5860.jpg

 

IMG_5861.jpg

 

 

南部的太陽真是熱情,曬得我頭暈腦脹的,在美濃看看車內溫度計……天啊!居然42度,這...會死人的,難怪一到夏天車內悶死人的新聞不斷放送,這南北溫差也差太多了。

DSC_0895.jpg

 

美麗的洋紅風鈴木

IMG_5864.jpg

 

美濃的田野風光已不見菸田了

IMG_5878.jpg

 

IMG_5882.jpg

 

IMG_5887.jpg

 

敬字亭,位於中山路旁為三級古蹟,其建築且已有百年歷史

IMG_5892.jpg

 

美濃

美濃先民前來開墾的歷史,根據各種史料記載,可溯自西元一六九八年左右,當時來自中國廣東嘉平鎮等各地的先民,自麟洛河逆流而上,再沿隘寮溪下游至武洛間開墾,使武洛變成大庄頭。乾隆元年即西元一七三六年秋天,林氏兄弟率武洛庄民至美濃,定居在靈山、雙峰山、月光山的山麓之下,總共有十六姓、建二十四座夥房,當時命名為「瀰濃庄」。

美濃原名「瀰濃」,在日治時代大正九年(西元一九二),被日人依其本國地名改為美濃。至於「瀰濃」的由來說法多達七種,其中以清雍正中葉繪製的「雍正台灣輿圖」出現的「彌濃山」,是最早出現「彌濃」二字。
在各種不同說法中,其中以美濃開庄伯公碑文中「墾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,將弈世而瀰濃」,因此定名為瀰濃。另一種說法是,乾隆初年,美濃庄之所以取名「瀰濃」,乃因該地以水為源,汲用不絕,而取瀰,居民以農為生,而取濃。直到大正九年,日人才引用日本地名美濃,將瀰濃改名美濃。   內文引述自 高雄市美濃區公所

 

IMG_5897.jpg

 

IMG_5899.jpg

 

IMG_5902.jpg

 

位於中正湖旁的「濟南堂」,有「美濃最大客家夥房」美譽。夥房主人為林氏宗族,也是早期入墾美濃的先民。歡迎遊客入內參觀。

IMG_5903.jpg

 

IMG_5908.jpg

 

IMG_5910.jpg

 

廣進勝油紙傘就在濟南堂後方,遊客可彩繪diy傘面。

IMG_5930.jpg

 

IMG_5925.jpg

 

IMG_5927.jpg

 

IMG_5932.jpg

 

美濃中正湖

IMG_5935.jpg

 

IMG_5943.jpg

 

休耕時期波斯菊開滿田園,真是美麗~~

IMG_5945.jpg

 

IMG_5955.jpg

 

 

東門樓

位於東門里庄頭河岸,永安路頭的東門樓,樓高三丈五,周寬一五一方丈,為目前無城牆聚落中最大的城門樓;東門樓具體創建年代已經難以考察,相傳是瀰濃庄民於乾隆二十年(西元1755年)間將村落既有的東柵門改建而成,當時庄民為防野獸外人的攻擊及掠奪,便在庄東築樓架砲。

日本治臺初期(1895),驅壓美濃區民的反抗行動,東門成斷垣殘壁,毀於六堆義民軍與日軍交戰的砲火中,直至 昭和12年(1937)間才由鍾春發等鄉紳、耆老發起重建為樓高二層、鋼骨水泥的現在形式,樓中凡含漢人意識之成分者都被毀,直至民國四十六年恢復龍閣鳳 椽,並重新懸掛當年城樓上嵌製的匾 額「大啟文明」為橫額對聯。內文引述自  高雄市美濃區公所 

IMG_5959.jpg

 

IMG_5962.jpg

 

IMG_5967.jpg

 

下一站,不老溫泉

不老標題.jpg

 

驅車前進寶來,開始張羅今晚的住宿(六龜十八羅漢山)

IMG_5970.jpg

 

夕陽西下的荖濃溪

IMG_5979.jpg

 

先到寶來溫泉山莊看場地,風災過後寶來真的蕭條許多

IMG_5971.jpg

 

寶來溫泉山莊的營地與溫泉設施,腹地不大,兩人露營睡停車場車床收費1100元,只開放一小池溫泉,cp直太低......閃人,另覓良處~

寶來溫泉山莊營地.jpg

 

繞回頭來去不老溫泉瞧瞧

IMG_5984.jpg

 

可怕的八八風災,土石流幾乎淹沒屋頂

DSC_0919.jpg

 

天闊溫泉SPA會館,露營一帳600元 泡湯大人300元 小孩250元  http://skywidespa.hoseo.tw/

IMG_6047.jpg

 

由內往入口拍攝,右側即是山莊的露營區,左邊建物是套房住宿區與溫泉SPA區

IMG_6045.jpg

 

供水電,沿長線要帶長一點,廁所衛浴須到泡湯區使用,不是很方便,果樹下蚊子很多@@",親切的副總經理說他們會繼續建設改善的,誠意十足。

不老天闊營地.jpg

 

天闊山莊停車場,左上方為木屋區

IMG_5992.jpg

 

溫泉SPA池

IMG_6008.jpg

 

IMG_6009.jpg

 

看到這SPA池就決定今晚就是它了~~~

IMG_6010.jpg

 

IMG_6013.jpg

 

這一池是山泉水泳池(冷的)

IMG_6015.jpg

 

IMG_6017.jpg

 

IMG_6018.jpg

 

個人池未開放

IMG_6019.jpg


 棚架下為烤肉區

IMG_6028.jpg

 

IMG_6033.jpg

 

詢問後2人泡湯+露營1200元,今夜我們一家包場,跟店家商量我們是否可以直接停停車場(沒電,手機充電可請櫃台幫忙),只有一台車而已停露營區真得很不方便,還好店家也願意給方便,只此一次下不為例,今晚住宿有著落了,感謝台南友人推薦~

IMG_6038.jpg

 

IMG_6042.jpg

 

建物最左側是廁所區

IMG_6044.jpg

 

烤肉區就是我們的炊事區(沒電,有照明)

DSC_0916.jpg

 

 

另外沿路進來也有2家露營場  草地人SPA民宿  泡湯:大人250元,學生200元,孩童150元  露營:大人400元,小孩300元(帳棚自備)

DSC_0920.jpg

 

溫泉池後方也是草地人的露營區

DSC_0922.jpg

 

草地人營地就在縣道133的馬路邊,SPA區對面,停車場就是露營場

DSC_0926.jpg

 

DSC_0928.jpg

 

還有一家去年剛完工的營地   陽光綠地水世界露營區 以前只經營民宿,而今也投入露營市場這個場地人數比較多,就在省道台27處與高133鄉道交接處,很好找。

DSC_0937.jpg

 

DSC_0959.jpg

 

入口迎賓區

DSC_0961.jpg

 

露營場地分大致分草地平日800假日1000過年1200元,棧板及雨棚區平日1000假日1200過年1500元(四人帳為主,含泡湯)

DSC_0930.jpg

 

DSC_0934.jpg

 

露營場地分大致分草地平日800假日1000過年1200元

DSC_0944.jpg

 

DSC_0945.jpg

 

DSC_0947.jpg

 

DSC_0949.jpg

 

棧板及雨棚區平日1000假日1200過年1500元(四人帳為主,含泡湯)

DSC_0951.jpg

 

DSC_0952.jpg

 

DSC_0953.jpg

 

還可預約ATV到荖濃溪飆一下

DSC_0958.jpg

 

ATV 溯溪區

IMG_6053.jpg  

回上一頁

陽光綠野沙灘車

上山下水我最猛
輪下走過一陣風
陽光綠野沙灘車
給您刺激感爆棚

焢土窯

回憶六零童年時
土塊堆起曾相似
帶兒體驗控土窯
溫馨快樂親子時